时间:2022-12-08 23:11:07 | 浏览:1088
600多年的传承,让会理红铜火锅远近闻名,制作红铜火锅的手工绝活成了省级非遗项目,冯林海父子是传承人。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冯林海和妻子把大大小小的红铜火锅摆在桌子上,立即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围观。有人拿起锅敲一下听声音,有人在观赏铜锅的制作细节,还有人在说,最近这个雨兮兮的天气,买个铜锅吃火锅太巴适了……夫妻俩还带来了他们的红铜茶具,靓丽的色彩,配上莲花纹路,非常精致。冯林海说,今后会融入更多的元素,把这项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冯林海和妻子带了十多件手工制作的红铜器具参加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6月9日上午,小雨淅沥沥地下着,冯林海和妻子带了十多件手工制作的红铜火锅从会理赶来西昌参加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小广场上,舞台已经搭建好,展示非遗作品的桌子也一字摆开。雨停后,冯林海和妻子把大大小小的红铜火锅摆在桌子上,立即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围观。有人拿起锅敲一下听声音,有人在观赏铜锅的制作细节,还有人在说,最近这个雨兮兮的天气,买个铜锅吃火锅太巴适了……
红铜火锅,红而油亮且带着满满的手工痕迹,它不仅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600多年的传承,让会理红铜火锅远近闻名,制作红铜火锅的手工绝活成了省级非遗项目,冯林海父子是传承人。
“制作一口红铜火锅,需要敲打上万锤”
会理市鹿厂镇明星社区里,冯林海的“冯铜匠手工坊”传出叮叮咚咚的落锤声。融铜、冷却、打铜锭、打毛坯、掰边刻线、锤点、组装完成,每一道工序里都能看到匠人的用心。冯林海的手艺来自父亲冯天明,他从前学过木匠学过裁缝,1992年到会理制钢厂成了一名匠人,接触到打造红铜火锅。冯天明说,最开始打红铜火锅是为了生计,到现在成了一种情怀。
传统红铜火锅。
传统手工制作铜火锅的第一道工序是冶炼,将煤和铜原料放入石墨坩埚进行高温冶炼。冶炼一炉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期间,匠人要近距离面对1000度左右的高温,冶炼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翻动,加入铜料。铜水化好以后,将铜水倒入水中进行强制冷却。铜水放入冷水箱里进行冷却,成型为巴掌大的圆形铜坯。第二道工序是冶炼铜坯,每个铜坯进行反复锤炼、打薄,制成毛坯。在雏形的表面刷一层盐泥浆,高温加热后浸水,目的是除去氧化层,让毛坯光泽红亮。然后反复在铁砧上按火锅的大小样式敲制。铜一冷就会变硬,如果没有敲制成形,铜块冷却,就要再次拈进炉中煅烧,直至敲制好。
红铜火锅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简直就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由锅座、锅槽、锅盖三部分组成,锅座和锅槽之间以插销连接,拆卸和携带都方便。冯林海说,千锤百炼是制作铜火锅的写照,一口铜火锅,从毛坯锤炼到成型,需要打一万余锤。
虽然纯手工的红铜火锅很受欢迎,但因为其工艺复杂、耗费体力、对技术要求高,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慢慢的,懂得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手工铜火锅被机制铜火锅取代的情况很常见。
“纯手工的产量少,会打的人也很少,所以说销量一直都比较好,但是工序复杂,我一天一般也只能打造一口火锅。我觉得纯手工的铜火锅是最好的,所以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在此次的非遗购物节上,冯林海夫妻还带来了他们的红铜茶具,靓丽的色彩,配上莲花纹路,非常精致。精湛的技艺加上不断探索的干劲,让“冯铜匠手工坊”的生意红红火火,不少人点名购买他家的铜火锅。如今,会理铜火锅不但本地供不应求,甚至远销北京、广州,成了这座古城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冯林海说,今后会融入更多的元素,把这项非遗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红铜茶具。
“随着会理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好,来会理旅游的人也多了,好多人来了就是要吃会理这个铜火锅,吃了以后就要带起走,铜火锅的销量得到了提高,下一步我们会融入更多的元素来打造铜火锅,不断创新,让它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更多人了解红铜技艺的非遗文化。”冯林海说。
“汤鲜肉美的铜火锅美食走出会理”
在会理,最有名的除了红铜火锅的制作技艺外,一道美味的铜火锅也美名远播。铜火锅以汤鲜肉美著称,大街上,随处可见铜火锅店。当老板把一锅铜火锅端出来,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光是看一眼就让人垂涎。铜锅内最底层铺上土鸡肉、腊猪脚或排骨、羊肉等肉类,加入提前炖好的肉汤。中层则铺上莲藕、山药、胡萝卜等比较耐煮的蔬菜,最上层则可铺上豆腐、肉圆子、莴笋、番茄等易熟的蔬菜。木炭越烧越旺,汤滚便可以开吃,配上特色蘸料,那味道真是绝了。
当然,要吃会理铜火锅并不一定要去会理,如今,很多地方都有了会理铜火锅店,而且根据各地的特色,融入了自己的味道。在西昌就有好几家会理铜火锅店,一到冬天,生意火爆。
万艳砚的梅花源农庄里,铜火锅一年四季受欢迎。她和母亲做出来的铜火锅虽不是地地道道的会理味,却有着自家的特色。松林里抓的鸡,宰杀洗净,加上香菇慢炖,腌制好的香拐也炖上一点。香拐,就是腊猪脚,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做出那种咸香四溢的真味。
红铜茶壶。
万艳砚家的铜火锅,汤底是鲜美的鸡汤,她说,有人喜欢用几种肉一起炖汤,但搭配不好适得其反,所以她选择了最简单的鸡汤。
“我们家的鸡养在松林里,肉质非常好,所以客人在吃铜火锅之前,我都会先端一盆鸡汤上桌,让大家先品尝一下鸡汤,就知道,我们的汤底是非常棒的。”
同样是层层叠叠的搭配,万艳砚的做法又有些不同,铜火锅的最底层铺上一层香拐,然后是香芋或者应季素菜,第三层是鸡肉,第四层是早上做好的豆腐,最后一层,是自制的肉丸和番茄。铜火锅里色彩丰富,食客们都会在动筷子之前先拍几张美美的照片。待到锅里热气腾腾,香拐吸收了鸡汤的鲜,夹一块放入嘴里,那滋味……感觉自己已是人生赢家。吃铜火锅一定要搭配应季的新鲜蔬菜,冬天必备的是豌豆尖,抓一把丢进锅里,烫一两分钟便夹起,豌豆尖的清香带着肉汤的鲜味入口,让人停不下来。到了野菜成熟的季节,各类野菜又成了吃铜火锅必点的素菜。
除此之外,用羊肉制作的铜火锅又有着另一番风味,到了冬至那一天,羊肉铜火锅是一桌难求。总之,无论是什么食材,只要是用心制作,都能让人吃得酣畅淋漓。很多人喜欢铜火锅是因为铜火锅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铜,但更多人则是喜欢一家人围锅而坐,热热闹闹聊着天吃着火锅的感觉。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超
编辑:雷庆
责任编辑:曹澜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点上一个火锅锅底,不用担心口味不合,能吃辣就点牛油麻辣锅,不能吃辣就点清汤锅、番茄锅,当然了为了不委屈任何人还可以点鸳鸯锅。要说当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饮食,那非火锅莫属了,不管是是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人们对于火锅的热情从未减少。
两个城市争相认为自己做的火锅更好吃四川省会成都与东南部城市重庆自古以来就在竞争。重庆人是急性子,成都人则会回击。这两个城市都热爱辛辣的川菜,近几十年来,川菜已经征服了中国人的味觉。
还记得十月份月满大江的周年店庆吗?西瓜本想去凑凑热闹,谁知店内人山人海,火到排不上队,直到现在,人气依旧未减。嗐,毕竟是成都前十火锅,从来到襄阳起便深受大家的喜爱,地位和口味自然是没得说。
成都人爱吃火锅那绝对不是吹的,三步就是一家火锅店。尖儿,编编带大家去品尝一下成都最常见的火锅店。川西坝子(茶店子店)咱不玩虚的,琅琊榜榜首非川西坝子火锅莫属。这可不是随便说的~生意爆好,每次4点过5点左右就没位置了
火锅店搬到公园、博物馆里,“造景式”火锅群雄并起......最近,餐见君深入成都火锅市场,并与当地多位餐饮老板交流,在严重内卷之下,他们放弃大举扩张模式,转而小步慢跑,正在打响突围战。川菜火锅、鱿鱼火锅、黄喉火锅来搅局,品类天花板越来越高。
那我干脆先整一个火锅清单!(排名不分先后)天星正源(8年,成华区):成都王炸火锅之一!曾经和上源是一家的,曾经8元锅底和地道的口味让老饕口口相传,排队警告!
一间开在老居民楼的火锅店,平均排队3、4个小时,长期霸占成都热门榜第一,并且几乎不见任何推广营销......最近,餐见君前往成都出差,恰巧有机会去这家成都火锅“新晋神店”一探究竟。在大牌如云的成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有何“过人之处”。
焦渴掀开了夜幕的帘子,放在茶几上的酽茶温嘟嘟泛着柔光,几口下去睡意全无。侧卧在客厅的沙发上,借着空调绿色的暗光,隐约看见卧室门上有一张大嘴上下蠕动,似乎在咀嚼闷热的空气,那是春节期间贴上去的“福”字,底部脱胶,被空调的气浪扇得呼哧呼哧。这让
我们享受涮煮的节奏感,期待去打捞锅底的食材。以下将会为外地人和本地人共同介绍一些曾经打。来到成都,一顿火锅算是不可缺少的当地美食了,身在成都,火锅更是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如果用一句歌词来描述火锅的话“它们都去哪儿啦,它们都老了嘛”甚为贴切。
在成都这座饕餮美食之都,吃货们面对火锅兔这种麻辣鲜香、肉质鲜美的东西是真的没有抵抗力的。跟食妹儿一起来瞅瞅,今天这家火锅兔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吃兔按锅算,一扫而空,分分钟的事儿。一份兔肉 是程记火锅兔的美食密。